?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金融发展赋能,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精髓,守好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和魂

    ?以义取利才能实现义和利的有机统一,把“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的理念要求,真正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才能达到义利兼得、义利共赢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在金融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文 |《》新闻周刊记者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建设金融强国需筑牢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价值基石。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这一重要论述,把文化建设摆在金融强国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赋予文化建设助推金融强国建设的使命责任,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新闻周刊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文“化”金融一年来,各地各部门加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以金融文化引领金融实践创新发展,让金融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

  

  参观者在 2024 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上观看熊猫纪念币(2024 年 11 月 1 日摄)李绚丽摄/本刊

    筑牢价值基石

    “五要五不”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基本要义和实践要求。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是金融行业的诚信文化和基本操守;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体现了金融行业基本的义利观;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确定了金融体系运营的原则和基调;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创新观;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反映了我国金融治理思想。

    这五个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体现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基本理念和实践要求。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建设金融强国筑牢文化根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金融发展赋能,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精髓,守好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和魂。

    古代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背后的诚实守信,徽商、浙商、晋商等商帮的以义取利,“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等审慎原则,“苟日新,日日新”等创新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经济活动中凝聚而成的道德观、是非观、义利观、经营观、治理观和创新观,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文化沃土和精神滋养。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克思主义为魂,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产物。”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说,深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为金融业筑牢文化的根与魂。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价值引领。通过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以文化力量助力金融队伍行为规范、道德修养以及创新活力的改善提升,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价值导向,为中国参与全球金融竞争提供软实力支撑。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需要进一步挖掘、传承、赓续红色基因。在党的领导下,抗战时期上海金融领域的党员和积极分子,组建了多个群众组织,通过举办各种形式活动,建立金融业统一战线,同仇敌忾抵御外敌。此后,从建立金融业统一战线到构建秘密战线的工作系统,从稳定金融迎接解放到有效接管建立金融秩序,红色金融的思想理念、价值导向绵延至今。

    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红色金融文化一脉相承,成为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新时代中国金融事业发展树起了精神旗帜、奠定了伦理基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一级巡视员施其武说,面向金融强国目标,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明确坚持政治性、人民性第一,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构筑中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保障。中国金融业正处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国际竞争力、提升金融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华德亚说,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稳健审慎、依法合规,将其贯穿于金融实践之中,将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筑牢精神防线,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行为能力。

    “从中国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金融的本质和初心。”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董事长张为忠说,我国金融发展的守正创新,必须坚守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正道和本源,不断在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推陈出新,支持实体经济做优做强。

    引领实践新变

    2024年6月,中用科技有限公司以其持有的数据知识产权,获得邮储银行1000万元贷款,成为安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专利质押融资业务。这一融资产品,来自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为科创企业定制的综合融资方案。

    作为这款产品的研发团队成员,该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产品经理赵婷婷说,分行创新担保方式和评价方式,将企业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作为担保,合理确定知识产权价值,更关注企业的成长性、技术和研发能力等,实现让“知本”变“资本”。

    破解科创企业有技术、无资产的融资痛点,正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写照。金融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更好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可及的金融服务。

    “过去银行业喜欢做有担保、有抵押的业务,因为风险小,而服务科创企业,则很难延续传统做法,这就是现实的义利观考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安徽省分行行长卜东升认为,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具体的,对于企业而言,就是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新路径。

    为金融注入文化的根与魂,核心是要平衡好盈利性和功能性。以义取利才能实现义和利的有机统一,把“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的理念要求,真正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才能达到义利兼得、义利共赢。

    采访中,多位银保机构负责人谈到,当前金融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本质上是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的调整,必须坚持政治性、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服务于国家战略、以人民为中心。

    以义取利的实践,正在不断涌现。例如,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学习宣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完善相关监管机制和业务流程,提升员工坚持以义取利、依法合规经营的行动自觉;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公司持续加大养老金融产品供给,积极参与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有特色、有温度、有保障的养老金融服务。

    在创新实践中,不少金融机构创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正在激活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54.1万亿元,同比增长8%。2024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余额增长迅速,均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厚植文化沃土

    文化软实力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层面。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在金融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当下,厚植金融文化沃土,还需在考核激励机制、金融文化与“五要五不”有机融合、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发力。

    进一步细化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流程,将“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等要求落实到日常的经营中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卜东升说,银行的价值取向,与政策导向、绩效考核有着直接关系,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亟需进一步完善现行的金融系统考核激励机制。

    业内人士建议,将文化建设纳入机构监管评级,将诚信纳入员工绩效考核,加大失信行为惩处力度。借鉴上海等地做法,将金融文化相关内容纳入法人金融机构公司章程,督促金融机构统筹业务操作规程、风险评估机制和内部审计机制,搭建完备的风险管理框架,增强风险防控的内生动力。

    推动“五要五不”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五要五不”深刻阐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金融系统必须坚持贯穿融入结合、落细落小落实,将“五要五不”要求体现在金融监管、行业规范、管理理念、行为准则、业务流程等方面,让“五要五不”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施其武认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明确了“五要五不”的要求,各金融机构积极学习宣传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但目前对宣讲学习活动,均由各单位自行组织专家学者或者业界人士进行解读,亟待自上而下统一、规范的宣传阐释,防止解读跑偏。

    培养匹配中国金融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当下高校的金融教育普遍强调专业性,对金融伦理的重视度不足,金融从业人员正确的义利观与法治观念培养亟待提升,防范违法违规与金融腐败问题发生。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擎认为,国内高校金融类教材还缺乏中国金融原创性理论知识内容。建议加大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研究,将其融入高校的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打造融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职业认证,在金融人才评价方面建立中国标准。

    业内人士还谈到,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具备金融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稀缺。金融机构在加快推动业务转型,对于创新型、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科技金融人才的培育面临挑战,亟待加大教育培养破除人才之困。 (采写记者:杨玉华 颜剑 王菲 魏倩 马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