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在马来西亚吉打州兰卡威拍摄的东盟国家外长非正式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程一恒 摄 ▲1月19日在马来西亚吉打州兰卡威拍摄的东盟国家外长非正式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程一恒 摄

  在香港韩礼士基金会1月14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国际事务部联席主任、政治学副教授黄钦豪(音)写道:“东南亚各国政府并不担心中国的地缘政治崛起,而是基本上将中国的经济发展视为战略机遇。”

  他表示:“中国的积极存在使东南亚国家能够追求经济和地缘政治上的多元化,避免过度依赖美国。”

  非营利咨询机构昂萨纳委员会的执行董事古勒纳兹·拜格告诉《海峡时报》:“该地区与中国的关系有相当一部分超出了美中竞争范畴,必须从历史和地理现实以及中国经济出色表现的角度加以诠释。”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拜登确实‘失去了’东南亚。该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是从机会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反映某种意识形态或政治偏好。而且美国对该地区的贸易倡议缺乏实质性内容。”

  这一结果暴露了美国对东南亚地区半心半意的态度,它不能确定该地区是中国产品进入美国的特洛伊木马,还是一处它需要投入更多筹码以抗衡中国影响力的关键阵地。

  黄钦豪表示:“拜登取得的最显著成就之一是让盟友和伙伴彼此之间更紧密合作。我们看到更多的双边/三边对话以及联合军演,而美国不一定直接参与其中。”

  尽管如此,美国在海外的一些行动(包括从阿富汗灾难性的撤军,以及未能阻止中东战争爆发和升级)已经使人们对美国的信誉产生怀疑。

  离任的拜登给东南亚留下一份喜忧参半的政治遗产,但他的继任者可能不会做得更好。鉴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预计将加剧,专家们认为,东盟将拒绝明确的选边站队,而会寻求开辟新的对话渠道,作为一种对冲手段。(编译/朱丽)

  点击进入专题:聚焦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