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省城一家商场内,一男子在夜色中悄悄拆除"俄罗斯RU进口商品馆"的门帘和灯箱。这个曾经让他们满怀希望的店铺,如今却成为了沉重的负担。他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反映了"俄货店"行业的整体困境。随着市场监管的加强和消费者信任的流失,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俄货店"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俄乌冲突后的国际市场变化。由于俄罗斯商品出口受阻,部分商品流入中国市场,尤其是中亚沿线的产品,如糖果、苏打水等,毛利率高达50%甚至更高。这种高利润加上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引发了一波"俄货店"开店热潮。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1月21日,与"俄罗斯商品"相关的企业已超过6200家,其中近半年内新注册的企业达到561家。

  然而,这种繁荣是短暂的。随着市场监管部门的介入和消费者的质疑,"俄货店"的神话开始破灭。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47家"俄罗斯商品馆"的排查发现,部分店铺存在误导宣传,进口商品比例过低。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更是公开声明,指出一些商店在销售假冒俄罗斯产品。这些因素导致消费者信心崩塌,"俄货店"生意急剧下滑,许多商家不得不面对清仓和撤离的困境。

  面对"俄货店"乱象,监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开始采取行动。俄罗斯出口中心总经理韦罗妮卡·尼基申娜在沈阳出席展销会时明确表示,将严厉打击中国市场上的俄罗斯假冒商品。这一表态无疑给"俄货店"行业敲响了警钟。

  本文源自热点快报